时间: 2024-05-24 23:29:15 | 作者: 正面高速贴装机
从2017年的市场占比不到1%到2022年的市场占比20%,电化学储能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颠覆”主流储能技术。按照“十四五”期末规划,到2025年,电化学储能累计投运规模预计将超60GW,新增装机量将超过55GW/110GWh。
对比新能源其他领域装机规模增长预期数据,储能和电化学储能的“奋力追赶”已初显成效,而近两年锂电各路玩家对储能赛道的加码布局,仍在不断为电化学储能迈入商业化过渡这一阶段目标添柴加火。
8月28日,锂电设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先导智能携行业首条全自动储能集装箱智能产线亮相EESA第二届中国国际储能展览会。在万物智能的当下,电化学储能或者锂电储能离商业化大规模应用还有多远?
总体来看,在双碳目标的刺激下我们国家新能源发电占比上涨的速度可以说是相当稳健。作为稳定光伏、风电发电以及负荷的重要技术,锂电储能已然进入快速增长期,并成为储能项目市场增量的主流。但是,技术风险更低、资本需求更大的锂电储能为何才开始步入商业化?
消息称,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在宽幅震荡中走低,期货价格一度跌破15万元/吨。显然,储能电池上游原材料碳酸锂价格的持续下行释放出储能行业降本信号。此外更关键的是,锂电储能电池制造在数智技术催动下日趋成熟的产业链形态,使锂电储能迎来规模生产契机。
可以说,通过规模生产引发“降本效应”是锂电储能走向商业化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个方向上,先导智能的锂电储能规模生产计划也可看作电化学储能商业化程度拓深的局部缩影。在已经高度智能化、成熟的锂电池制造技术基础上,先导智能的锂电储能业务从一开始就显现出巨大潜力。
据了解,今年6—8月,先导智能陆续斩获多家TOP级储能、光伏及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超过20GWh的储能电池整线订单,经全部累计已超过100GWh。这还仅是锂电储能市场初步露出的增长空间。
作为行业内唯一一家可提供储能电池整线制造解决方案的企业,先导智能在大方壳电池和超大圆柱电池制造上具备实现从电芯制造、电池组装、电池测试到模组PACK等锂电池整线设备的全面智能化能力。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数字化工厂的协助下,先导智能储能电池整线方案正在将锂电储能推向更大规模、更高性能的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视作未来能源革命“刚需”的储能集装箱领域,先导智能在此次中国国际储能展览会上所提及的全自动储能集装箱智能产线,经过下游厂商验证,装配自动化率已经提升至90%以上,产品一次合格率升至95%,整体生产效率提高35%以上,电池的一致性及稳定性也实现大幅提升。
由此可见,锂电储能实现商业化大规模应用并不是“天方夜谭”,在储能行业绿色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它至少拥有与抽水蓄能并肩甚至赶超的市场发展前景。
在储能领域发生的这场电化学变革,某一些程度上指明了储能电池产业未来方向。本质上来说,电化学储能具有响应速度快、技术相对成熟、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大、转换效率高等优势。相较于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既不需要过多考虑地理位置,也不需要等待过长的建设周期。
但是客观来看,作为电化学储能核心的锂电储能成本水平和抽水蓄能相比仍有可下降空间。就目前某些锂电储能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在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上,锂离子电池的成本约为抽水蓄能度电成本的1.7倍。除此之外,锂电储能安全性、盈利模式等行业“瓶颈”也亟待解决。
显然,先导智能等大型锂电储能企业技术力量的注入为行业提供了“降本增效”的长期可能和技术安全保障,但要驱动整个行业走向商业化,国家或地方的储能政策支持往往是打开局面的关键一点。
9月15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印发《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的通知,已经提出推动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储能和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交易。随着电力市场有关政策、储能交易机制的逐步明确,独立储能电站盈利模式变得更成熟,锂电储能在应用端的经济性也得以提升。
“双碳”目标下,电化学储能或者说锂电储能产生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催动其近年来商业化加速的重要原因。回到锂电储能企业自身,在行业政策持续利好的情景下,能够多大程度进行规模生产、减少相关成本反而从待解难题转化为可发展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优势。
今天看来,先导智能等大规模的公司在锂电储能规模生产道路上的探索具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在实现锂电储能商业化大规模应用的路上,受益于政策红利,这些头部企业的经验或将“酝酿”更多爆点,引领行业格局发生更多变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